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三體》讀後感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讀科幻小說,特別是所謂的硬科幻(銀河便車指南算是很軟的科幻XD)。一直聽說中國獲得雨果獎第一人劉慈欣《三體》系列非常厲害,甚至被喻為「中國最好的科幻作家,沒有之一」,真覺得應該試試,沒想到一讀下去就沒完沒了,這一個多月常常不由自主地幻想著那個世界。更重要的是,《三體》似乎喚醒了年少時代嚮往物理學、宇宙、星空的那種渴望,那種總覺得將來長大就可以真的到外太空、勇敢航向人類從未踏至的領域的心情,以及相信科學以及理性才是使人類進步的動力。

即使小說中其實有許多恐怖與絕望。





今年2016年是文革五十週年,而《三體》正好就是從文革開始講起,或許光是這樣子的起點就是前無古人了。我對於文化大革命所知也只是以前從課本讀到的歷史,或是看《霸王別姬》那段批鬥的戲帶來的印象。最近在臉書上偶有些文革的圖文,可能比我以前的印象更加恐怖,對於歷史文化、甚至科學的摧殘都不用說了,甚至只因為恨,就要吃人肉。我完全相信文革那瘋狂恐怖的十年對於中國、甚至所有華人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就連作者自己在後記中也提到,雖然小說中講述文革的故事不到十分之一,但文革的幽靈卻是從頭到尾都如影隨形。我完全有理由相信「黑暗森林理論」就是描述文革中人們的心理狀態,那種見到黑影就只能開槍的集體恐懼。

《三體》中利用網路遊戲的世界,來描述那個奇異的外星文明,很多人說那讓人容易了解,不過對於長期在遊戲產業的我來說,或許還是有點不滿足。如果三體世界自己都搞不清楚三體世界的規則,當然地球的三體組織更加搞不清楚,那這遊戲要怎麼寫?姑且不論這樣的技術問題好了,你又怎麼知道那個遊戲世界跟三體世界有幾分像?

《三體》第一部中最重大的轉折在於葉文潔感到地球失去了希望,於是發出了訊號到三體世界,希望獲得拯救。其實我常常在想,某些激進的環保言論總覺得因為污染破壞都是人類造成的,所以應該把人類徹底從地球除掉,才能保護地球。但如果這一天真的終將來到,這些人真的會覺得這是好事嗎?或者不這麼激進,許多所謂完全天然、厭惡所有添加物、認為基改就是有毒的想法,真的理性嗎?我是不會這麼想,我仍然願意相信科學。當然我也完全相信地球暖化就是人類的污染造成的,卻也覺得科學才能幫助我們改善暖化問題,而不是摒棄科學。我也認同不該對科學毫無條件地接受,而應該審慎評估,推薦大家讀讀《科技想要什麼》。

另一個重要的命題則是當我們確定了巨大的毀滅將在四百五十年後到來,現在我們能做什麼?以及這四百五十年之間的人性與社會會不會因為現在的決定而產生巨大的改變?這些問題的思考則是在《三體二:黑暗森林》中深入地演繹。這當然一定會讓人聯想到艾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中的心理史學,甚至作者還講到一種類似的學說叫做「宇宙社會學」。不過與《基地》不同的是,並沒有一個哈里謝頓這樣的全知角色可以準確預測以及想出一個非常可能成功的解決之道;《三體》中的地球人類的預測總是不完全正確,決策也總是反覆無常、充滿掙扎與權謀。

我很喜歡裡面引用的一些名言或典故並且發展出一點意料之外的想法,比如說最後講到外星人把我們當成蟲子一樣,隨手一摁就死了。接下來又說,地球的蟲子可從來也沒被人類全部除掉啊!因為「我愛你,與你何干」所以「我殺你,也與你無關」,殺你只是不要你佔了我的資源,只要這些蟲子不來煩我也就罷了。

《三體二:黑暗森林》最恐怖的一幕則是自以為準備充分的人類就像蟲子一般被屠殺。那個水滴總是使我聯想到九一一的恐怖攻擊,最原始的撞擊其實才是最有效卻最難以防禦的。接下來的發展更加恐怖,逃逸的人類戰艦就活生生驗證了黑暗森林理論。

羅輯看似一連串不邏輯的行為,到頭來卻是使人類暫時免於滅亡的邏輯。我很喜歡羅輯在羅浮宮愛上莊顏的描述,美得令人害怕。但羅輯與莊顏的愛情卻總是單向的,我不怎麼喜歡這樣的關係,花了這麼多的篇幅描述羅輯對她的愛,但她卻對羅輯以及面壁者計畫完全沒有影響,我不知道她在這個故事中的意義是什麼?別說又是「我愛你與你何干」,莊顏還是愛上了羅輯而且結婚生子,但她的愛又這麼無足輕重,那寫這麼多要幹嘛?

三體二對我來說大概是三本中最宅的一集了,星際艦隊脫離地球成為獨立國家,這根本就是鋼彈的劇情;高速航行時要浸入LCL液不就是新世紀福音戰士嗎?更不用說航向人類從未踏至的領域的星艦,根本不需要說明這是Star Trek。

《三體三:死神永生》開頭的土耳其故事的隱喻我是看了網路上的討論才明白,原來是對於第三集整個故事的對照,面對終極的毀滅命運,拯救世界是不可能的,靠一個聖女也沒有用,最多也只是延遲一點時間(而且其實沒有),而君士坦丁堡被攻破是註定的,卻也跟土耳其本身無關,人類的戰爭史就是黑暗森林的證明。

更隱晦的就是雲天明講述的三個故事,當然書中有些解釋。其實這幾個故事我看得有點不耐煩,還有對於掩體計畫中移民到木星後面的太空站的場景描述其實有點空虛,我幾乎想要整段跳過。冥王星上的黑石方碑當然令人想到《2001太空漫遊》。然後紀錄文字最好的的方法是刻字在石頭上,又讓整個文明的脈絡更加清晰,我很喜歡這樣的安排。

我對於三體準備殖民到地球的描寫感到特別恐怖,當人類移至澳大利亞後,智子宣佈那個殘酷的指令,我幾乎無法讀下去,那天晚上也被惡夢驚醒。那不僅是因為這種景況本身的恐怖,更可怕的是作者完全說服我相信那是有可能會發生的。事實上在歷史中多數殖民也都是這麼殘酷,把原住民趕到「保留區」,要他們自生自滅,只要剩下來的人能保留他們族群的文化就好了...我不知道作者是有意或無意,但想到西藏、新疆,小說跟真實的界線幾乎是零。

幸好最後太陽系開始二維化的描寫,以及後面小宇宙的故事把我拉回來了,這結局真是精彩,最後頗有點襌的意味。雖然太陽系被毀滅其實很恐怖,但想想最終整個太陽系死時變成一幅畫,死後成就了歌者的一首詩歌,其實也很淒美。

程心對於人類的愛似乎被許多人解讀為徒勞無功、甚至是種阻礙,我卻無法這麼想。我竟想起《藍色情人節》,人的愛或許就是這樣,即使最後徒勞無功,即使這份愛最後竟然會狠狠傷害彼此,但我總覺得仍然應該相信愛,至少過程是美麗的。

我其實沒有讀過中國其他的科幻作品(可以參考這篇,簡單了解一下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脈絡),難以比較,但《三體》系列確實是非常非常好看的硬科幻小說,絕對有世界級的水準。劉慈欣本身是在發電廠工作的工程師,確實比較願意做具體的計算與推理。倪匡說科幻小說就是要有「科」、有「幻」、有「小說」;首先是「科」,我總覺得科幻小說總是要有點真實的科學,《三體》的科學成份確實極其紮實,遠遠超過我的期待。我喜歡終於有人不再用四維空間的第四維是時間這種說法,而是真的多出一個我們的三維空間難以想像的一個維度。最令我佩服的是從頭到尾都堅守著相對論以及從現有科學計算的推論,到最後卻又能夠用一種巧妙的手法去顛覆,並且想像出一些美麗卻殘酷的宇宙景象,這「幻」的部份也非常厲害。

倒是發現一個小小bug,第三集當雲天明要被送到外太空去時,科學家發現在太空中要保持人體的冬眠狀態不再是冷卻而是加熱,然後計算出來說相關的加熱設備超過一百噸。科科,前一陣子才看了《火星任務》,馬克說你只要帶著一塊半衰期長一點的放射性金屬就夠熱了啦(當然還是要包覆防止輻射)。

而「小說」寫的是人,我覺得作者著重在描寫人的大環境與社會整體的樣貌,對於個人的描寫的確是少了點(最豐富的人應該只有羅輯了,但最接近真實人性的應該是史強),作者還說他曾經試著寫個軟體,把宇宙的中行星文明簡化為幾個參數,然後產生出大量的文明,然後來試算各種文明之間的影響;這或許也是中國社會集體主義的寫照。但我仍然願意相信,人是不能被簡化的,但是從宇宙的視角來看呢?我開始猶豫了。「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這句名言,或許也就是所謂「狼性」的寫照。

雖然作者認為他不是在寫反應社會現況的東西,也說小說最好看的部份就是最不可能發生的事,但作為讀者,總能穿鑿附會地想像現在的社會跟小說情節的關係,其實試著把台灣代換到小說中,也是滿有趣的對照吧?

《三體》已經被拍成電影,目前正在後製階段,雖然我並不會特別期待,總覺得不太可能拍出小說中的壯闊,但其實有點好奇對於文革要怎麼處理,以及從頭到尾都沒有明確描述也沒有地球人親眼見過的三體人長什麼樣子。總之如果台灣能看得到的話,還是會想要進戲院瞧瞧的。



三體電影海報







沒有留言: